Original
2016-03-18
李晶
通识联播
3月11日下午,在初春的暖阳里,韩茂莉老师和数位同学在大树咖啡厅举办了一场沙龙活动,就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以及历史地理学相关的一些专业问题展开了讨论,气氛热烈而温馨。
通过韩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讲述,有不少同学开始对于历史地理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韩老师告诉大家,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涉及面十分广泛的专业,具备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双重属性,既需要有理科的逻辑和敏锐性,也需要利用文科基本功去爬读史料、分析文献,同时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研究也往往具有启发性。韩老师提到自己年轻时很喜欢看文学类的作品,读了很多小说或者散文,这对于陶冶性情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中记录的世间百态,往往也是现实生活的体现,韩老师就曾经多次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述,间接印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韩老师建议大家多读书,而且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自己所研究的分支学科内部,而应当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书都要翻一翻,这样才能触类旁通。科学研究是需要有广泛的联想的,不同学科之间看似不相关,但很多理论或者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对于本科生来说,大部分还没有完全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还在犹豫不决或者处于迷茫期。这个时候就更加应该多读多看,一旦有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科学底蕴,那么即使是需要从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学科进行研究,也是可以很快入门的。在讨论中,韩老师特别提到,读书之外,同样需要勤动脑。有人觉得地理学就应当多出去考察、调研,但是韩老师同时也强调,在调研的过程中,需要随时去探寻看到的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韩老师提到曾经听侯仁之先生和王恩涌先生闲谈,讲一次在郊区村落的调研经历,发现山上的村子都搬到了山下,两位老先生便去思考这个村落迁移背后的原因,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由村里小学合并到山下而带动的全村居民迁移过程,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地理问题。老一辈地理学者往往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地理悟性和人文情怀,不是简单的跟踪模仿,更不是简单的描述现象,而是带着好奇心,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观察的同时需要思考。讲到旅行,韩老师鼓励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都出去走走,见识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但一定不要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其实在路上的时候,恰恰正是观察地理环境的最好时机。从周围植被的变化、民居的变化,到服饰、语言的变化,甚至从地名中,也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地理问题。“带着问题出门”,韩老师强调到。
有同学就土豆的推广问题提出了疑问,为何在河南南部,土豆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韩老师指出,虽然我们都知道土豆的引进,对于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土豆的种植是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土豆的意义在于耐寒旱,这使得原本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山区能够种植土豆,进而将中国农作物的种植海拔界限提升了1000米左右。但是在平原地区和温暖的南方,其实并不适宜土豆的生长。直到近几十年技术进步之后,不断有新品种的土豆被培育出来,土豆才真正实现了全国性广泛种植。 一个多小时的交流结束后,韩老师和同学们在咖啡厅合影留念,并再次鼓励大家坚持理想,保持好奇心。参与沙龙的同学们则对老师的分享表示了感谢,并且被韩老师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学者的初心所感动。